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文化艺术--文化观潮

文化观潮

用话剧语言重塑柳青雕像 ——记陕西省重点现实题材话剧《柳青》

发布时间:2018-07-04 16:18:58 浏览次数:1048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

adcdfd9dc8a1439897fccdf0b5624b50.png

书桌前的柳青。 资料图片

b8d70539a7e5b1191b0dbf232285bd08_img_340_190_373_230.jpg

柳青(左一)在皇甫村与村民交流。    资料图片

记者 高山

 

        20世纪50年代末,长篇小说《创业史》的问世让中国文学界沸腾。中国文坛的视线聚焦陕西,聚焦陕西的“农民作家”柳青。他潜下身子、扎根皇甫村14年所创作的这部作品,用最接地气、最亲民的视角和语言文字再现了时代变革的浪潮。 
        今年,是柳青逝世40周年。时光流逝,精神永存。为弘扬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我省创排了现实题材话剧《柳青》。近日,这部话剧已经完成剧本创作,并受到专家的广泛认可。 
        《麻醉师》编剧亲自操刀 西安话剧院再出精品 
        话剧《柳青》是陕西省2018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之一,由西安话剧院创排。该剧以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刘蕴华)为主角,抓住柳青人生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展示了柳青一生深入人民、扎根基层,为基层人民“著书立说”的光辉形象。 
        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是我们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搞创作的典范。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再次唤醒文艺工作者血脉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为此,在2017年12月召开的2018年度西安市舞台艺术精品选题策划会上,西安话剧院将选题排名第一的话剧《柳青》纳入年度重点创作剧目。 
        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柳青的文学创作历程和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西安话剧院主创团队多次奔赴柳青工作、生活过的长安县(今长安区)皇甫村进行创作采风,参观柳青文学馆,走访当地的村干部与村民,同柳青长女刘可风深入交流,并与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副会长董颖夫进行了座谈研讨。经过广泛搜集、阅读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对剧本反复打磨提升,目前已顺利完成剧本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柳青》的剧本由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麻醉师》的编剧唐栋撰写。唐栋说:“我和这个剧本很有缘分,我上小学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创业史》。1967年1月,我和同学去武汉,途经西安的时候,还碰巧见到了柳青。创作这个剧本,是因为我对柳青很有感情。我是柳青的老乡,而且对他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他比较熟悉。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将柳青的形象和精神通过舞台艺术更好地展现出来。” 
        据了解,今年2月,话剧《柳青》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任雪迎表示,西安话剧院将倾注全力,把这部作品打造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彰显陕西气派的精品话剧,并力争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奖项。 
        剧本构思巧妙 人物鲜活生动
        为了创作《创业史》,柳青在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14年里,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就连穿着和言语、动作都变得与地道的农民毫无二致。这14年生活的丰厚积累,锻造了柳青宝贵的创作精神和文学品格,也铸成了表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转变的《创业史》。 
        无论是柳青个人的写作历程、创作精神,还是他的代表作《创业史》,都是一个经典的文艺创作题材。为了能够在一部剧中既塑造好柳青的艺术形象,又充分阐释《创业史》的精神内涵,编剧唐栋巧妙地把《创业史》中的故事情节融入柳青的现实生活情节,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边,和柳青共同发生故事、发生碰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对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示肯定,他说:“要给观众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艺术形象,就要对柳青进行再加工,对素材进行提炼,形成具体的情节、故事、冲突。话剧《柳青》剧情设计紧凑,构思巧妙,这既是对柳青的塑造,也是对《创业史》的再创造,让剧本和小说这两个文本有了精神上的联系。” 
        除了剧情构思新颖独特,话剧《柳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饱满。从干部柳青到皇甫村的柳青,从社会形象柳青到家庭成员柳青,剧本通过对柳青生活细节的捕捉,充分表现出他对人民的真实情感,例如穿衣打扮、退车、捐稿费、捏码子等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有疼痛、有矛盾、有血肉、有思想的人物形象,从而对柳青的思想品质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说:“这部剧写出了柳青的成长过程,写出了他和农民群众共同生活的精彩片段,情节高低起伏,人物命运随着时代的波折而发生变化。”吴义勤认为,话剧《柳青》对梁生宝、雪娥、小凤等其他人物的塑造也非常成功,这些农民形象,每个人都可圈可点,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作为剧本来说,除了主人公,其他人物也有一个独特方式可以站在那里,这就是成功。这点体现了编剧精心的构思以及在剧本结构、塑造人物上的功力。 
        此外,剧中“快板王”的融入也被专家们所称赞。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宋宝珍说:“话剧《柳青》通过七场戏和引子、序幕、尾声,展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趋势,塑造了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剧中用‘快板王’的快板书串联起柳青生活、创作的一幕幕场景,不仅增加了旁观视角,打破了单一、闭锁的戏剧叙事的局限性,而且交代了事件背景,展现了关中风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为柳青立传 为时代放歌 
        20世纪50年代初,柳青深入农村,与人民为伍、与人民同心,站在社会前进的高度,书写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史诗性著作《创业史》。在柳青心里,文学只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 
        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话剧《柳青》的创排,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认为,话剧《柳青》不仅是对柳青这个人民的知心朋友、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作家的礼赞,也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礼赞。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孙豹隐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柳青,话剧《柳青》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贯彻和落实。这部剧既写出了真实人物、真实作家的灵魂,又鲜活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是中国话剧舞台作品中了不起的收获。”刘玉琴表示,柳青的精神和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像柳青那样,深入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对人民群众的文学情感、对人民群众的文学责任、对人民群众的文学坚守……柳青用自己的作品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精神丰碑。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任宗哲说:“柳青是陕西文学的重中之重,弘扬柳青精神,陕西义不容辞。话剧《柳青》,便是我们对柳青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对柳青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