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经济--时代风采--名界楷模

名界楷模

43人,43天,英雄凯旋!

发布时间:2020-03-18 15:12:04 浏览次数:937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

        43名“将士”、43个日日夜夜,近千张床位、千余名治愈患者,驰援湖北的陕西“将士”,实现了四个“零”:住院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出仓病人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


360截图20200318144803448.jpg

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代表发言。本报记者   戴吉坤

360截图20200318144850621.jpg

3月17日,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在回程的车上拍摄武汉的日出。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360截图20200318144924704.jpg

群众打着横幅欢迎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回家。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

        “不客气,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3月17日清晨,湖北人民用泪水送别了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月17日下午,陕西人民用笑容迎回了这支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队。

        2月4日9时40分,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43名队员携带医疗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搭乘“移动医院”车辆,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3月17日15时25分,43名队员,9辆车,进入商洛市漫川关,踏上了陕西的土地。

        漫川关满目苍翠、山花烂漫,旧时守望秦楚的关隘,今日与十里春风一起静默地等候着凯旋的英雄,等着他们回家。

        “当大家从湖北进入漫川关时,听见乡音,看见家乡人民敬礼欢迎我们,队员们个个泪流满面。”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陕西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秦利说。

        在武汉的43天,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辗转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武钢青山方舱医院,累计参与管理床位988张,观察、治疗患者1235人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千里驰援,扛起生命之重

        2月4日,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与全国各地20多支紧急医学救援队、护理服务队等快速集结、昼夜奔袭抵达武汉。“在不到48个小时里,我们就到达了武汉各个地区,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中国卫生队旗,不仅传递举国同心的力量,更给武汉人增添了战胜病魔的信心。”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陕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富春说。

        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由陕西省人民医院43名医护人员组建而成,包括指挥联络组3人、医疗组10人、护理组13人、医技组5人和后勤保障组12人。医疗队员专业技术背景广泛,来自急诊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儿科、心理科、超声影像科等多个临床医技专业。

        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把所有确诊轻症患者统一集中收治隔离,以免造成更大范围扩散,这是我国采取的重大公共卫生举措,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至关重要。在过去的43天里,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员们有35天都在方舱医院,他们是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实施的践行者。

        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首先进入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当时最大的方舱医院,共收治近2000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说一点儿也不紧张是假的,要与近2000名患者密切接触,还要照顾患者情绪,避免出现混乱场面,心里有点儿没底。但是我们不能退缩,我们互相鼓励,达成共识,一定要耐心、细心、用心,时刻注意患者情绪。”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朱江勃说。

        医疗组每次进舱工作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每名医护人员要分管100多位患者。接收新患者、查房、下医嘱、书写病例记录、筛选需要复查核酸和CT的患者名单、填报药物服用情况、统计不良事件、安抚开导患者……医护人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承受着面部压痛、身体憋闷,完成各项工作,从不叫累。“他们不吃不喝也要坚守在岗位,空闲之余反复巡视查看病房,以便发现病情变化的患者能及时救治和转诊。所有的付出都只为了患者能够尽早治愈回家。”马富春说。

武汉方舱医院里的十二时辰

        在武汉支援时,早晨6时,牛学智会准时从住所出发前往方舱医院。牛学智是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陕西省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师,他说:“必须提前2个小时出发,进入方舱的准备环节特别多,要仔细做好个人防护才能更好服务患者。”

        9时,一天的战斗号角正式吹响。在武钢青山方舱医院,牛学智主要承担出入方舱人员的监管、协调和辅助消毒工作。他说:“有了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工作经验之后,在武钢青山方舱医院我们就得心应手多了。保护好我们每一位小伙伴才是保护好患者的基础。”牛学智第一次进舱的时候,给一位阿姨测血压,阿姨说:“你辛苦了。”牛学智自然地接了一句:“这是应该的。”阿姨却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说:“都是孩子呢,哪有什么应该的,谢谢你们,好孩子。”牛学智至今都记得阿姨的眼睛,像一道亮光打破了所有的恐惧和不安。他说:“我知道,我们必将凯旋。”

        12时,牛学智依然穿着防护服在岗位上工作。“在武汉,工作期间不吃不喝已经成为习惯,似乎穿上‘战衣’就能忘记饥渴。我在手术室工作时也经常配合大手术,连续十多个小时‘屹立不倒’的经验十分丰富。”牛学智说。

        19时,牛学智下班了,一遍遍洗手、一次次检查后,他脱去防护服,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身体的不适。“鼻梁、脸颊的压痕都已经习惯了,最难受的是耳根被口罩带勒得特别疼。”牛学智说,“但是想到回去就能喝水吃饭了,就特别高兴。”

        23时,牛学智在被窝里取暖,听着队友们或是刚刚下班,或是准备上班的脚步声,他拿出手机给家人报平安,畅想着回家后的心愿。

        在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每一位队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们不仅完成了救死扶伤的使命,还实现了住院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出仓病人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礼敬和鲜花,铺就他们回家的路

        “陕西的田姑娘来上班了吗?”“下班了赶紧吃东西啊!”在后来的日子里,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护师田昕每次上下班都能听到患者的问候和叮嘱。“我还能从他们眼里看到依赖和不舍。”田昕说。

        如今,患者全部出院,方舱医院休舱,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不辱使命、载誉而归。

        3月17日,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服务区,当地交警向救援队敬礼。“感谢你们的努力,感谢你们对湖北的贡献,你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请接受我的敬礼。”湖北省公安厅高速交警总队十堰大队苏宏说。

        商洛市山阳县天竺山服务区,当地交警全体列队,向路过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敬礼。

        商洛市柞水县柞水服务区,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欢迎他们凯旋。

        ……

        接近汤峪疗养院时,道路两侧站满了群众,他们用掌声表达对英雄的欢迎。人群中,有人高喊“向抗疫英雄致敬!”,有人私语“英雄来咱汤峪了!”……

        接下来,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将在汤峪疗养院休整。 


360截图20200318145833554.jpg

        3月17日15时20分,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进入山阳县漫川关,在天竺山服务区,3名队员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杨小兵


若我归来

  左远庆


若我归来,

请不要为我做什么接待。

只想回家好好地睡上一觉,

睁开眼后,

自己还在。

若我归来,

请不要为我做什么安排。

只想在接着上班的时候,

和同事们打个招呼,

就当出差回来。

若我归来,

请不要为我张灯结彩。

不开英雄会,

不搞颁奖台,

我只做了一个医护该做的事。

所有的付出,

是直面生死的责任,

救死扶伤是唯一的品牌。

吃了这碗饭,

家国自有安排。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于将倾”

来不及那样细想;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谈不上这样伟大。

时代让平常的我,

遭遇了疫情,

杏林中人责无旁贷,

我无悔地走上前线,

敬业、救人、报国,

这是父之言训,

母之叨爱,

一切都是理所应该。

若我归来,

赶上春暖花开,

我想去看桃红柳绿,

欣赏高大的英雄树鲜花盛开。

说好的我不哭,

花也不哭,

在樱花树丛的浓郁中,

找个无人处摘下帽子,

让她们看着我无法无天的样子,

是不是跟长发飘飘的从前一样可爱?

若我归来,

最想吃的是妈妈做的味道。

不是大鱼大肉,

不是山珍海味,

只一盘绿油油的青菜,

外加一碟青椒土豆丝,

别无他爱。

若我归来,

不让家人和孩子来车站接我,

悄悄地推门,

轻轻地额吻,

默默地看着他们熟睡的样子,

补上除夕夜的等待,

等待幸福像花儿一样盛开。

若我归来,

定要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因为面对疫情,

个人的力量轻如尘埃;

国家的意志,

白衣战士的情怀,

全社会的支持,

所有人对生命的热爱,

像三山五岳巍峨,

像江河大海澎湃!

没有这样的力量整合,

就不会有,

我的胜利归来!

若我归不来,

也如归来一样;

倒下的是躯体,

站立的是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