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文化艺术--文苑艺林

文苑艺林

再回故乡 诗话长安 ——访《2024中秋诗会》嘉宾、陕西籍知名学者康震

发布时间:2024-10-08 10:20:14 浏览次数:24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

康震在西安城墙上漫步。

        近期,在西安录制的《2024中秋诗会》节目三期连播,收视率领跑,反响热烈。节目不仅延续了2024央视春晚《山河诗长安》的热度,还让观众看到陕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都长安的无穷魅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因此次节目“回了趟家”的点评嘉宾康震。

        康震是陕西籍知名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他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中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解古代文学,深受观众喜爱。

        今年中秋诗会节目伊始,康震就向观众吟诵了唐代以来诗人描写长安中秋夜的诗词,唤醒了观众对诗意长安的向往与追寻。康震向观众抒发着自己对家乡的深情:“中秋月朗,尽在长安;中秋月圆,尽在西安!”

        随着节目的深入,康震细细讲解提到的诗词,并以丹青作画,描摹了多幅与月相关的中式美景图。落笔之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带领观众重温陕西特色,品尝biangbiang面、登上古城墙、观赏皮影,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

        近日,记者专访康震,听他诉说对家乡的记忆以及长安的诗韵。

        记者:今年中秋诗会在西安录制,您作为点评嘉宾,化身家乡的文旅“推介官”,通俗风趣的讲解深受父老乡亲喜爱。这次回到家乡,您有什么与以往不同的感受?如今,陕西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您认为这与陕西重视和挖掘历史文化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康震:这次回来,确实有一些与往常不同的感受。西安的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成长”为一个既凸显汉唐古都历史文化底蕴,又极具现代化和国际化氛围的大都市。

        一方面,西安涌现出了很多标志性的建筑,举行了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等。西安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发挥了连接中西部与亚欧地区桥头堡的作用。另一方面,西安在立足历史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在全国的城市中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的地标建筑,比如大雁塔、大明宫,还是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新的地标场所,都纷纷发展起来,向来到这里的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讲述古都华章。来到大唐不夜城,看到树上挂着、石头上刻着很多诗句,我觉得这对于弘扬唐诗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全国的古都当中,西安左手盛景、右手繁华,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钟鼓楼、大雁塔、书院门、西安碑林博物馆等传统建筑群,体现了汉唐以来历史文化的特点。同时,它们的周边又有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现代感与历史感融为一体,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大约也是西安“尽揽天下客”的一个原因。陕西文旅市场火热,与陕西重视和挖掘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古老和现代的有机融合,是这座城市脉动中跳跃着的自信与包容。

        记者:您一直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还担任了之后几季包括此次中秋诗会的总撰稿人。如果陕西举办此类文化节目或者活动,您有什么建议?

        康震:如果陕西举办此类文化节目或者活动,那一定是“手到擒来”。我们拥有的丰富诗词文化资源可以深入挖掘和展现。这类节目最重要的是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我觉得可以和中小学、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大中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孩子们来说,生生不息的传统经典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记者:此次中秋诗会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学术支持,我们知道您是该项目的首席专家。请您讲讲古都长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的地位和作用。

        康震:确实,古都长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周、秦、汉、唐时代,由丰京、镐京、咸阳、长安等组成的“大长安”都城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诗经》、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汉赋、汉诗、唐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对于若干重要作家的养成、成长,对于若干重要文学主题、体裁、题材的形成、成熟、传承,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长安”已经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它象征着中国的古代文明,象征着盛世王朝,象征着大一统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都的典型代表。

        长安是历代文人所仰望的精神世界。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对长安充满了向往。只要诗在,长安就在。汉赋唐诗就是我们“接近”长安的一个窗口。

        记者:陕西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周秦汉唐为代表,其中汉赋、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些您印象深刻的诗赋吗?再请您谈谈研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康震:汉赋和唐诗对中国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汉赋中的《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二京赋》等名篇,展现了汉都长安、洛阳的宏大景象,非常精细地描绘了长安、洛阳的丰饶物产、人文历史、地理风貌、都城建筑、城市景观、市井风物等。这些都城赋的典范之作对于后世赋作铺张扬厉、宏丽盛大的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研究汉代都城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唐诗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情感世界,代表了唐代的审美理想,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沟通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情感表达与审美方式。唐诗的主题、题材、手法、体式、意象、用典、风格、流派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极其深远,让诗歌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之一。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如贺知章、宋之问、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等。一方面,他们的人格、思想对后世青年人成长成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诗人与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关系密切,他们的诗歌创作与人生阅历对这些城市文化的形成、发展、创新意义深远。

        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典文学等文化资源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古典文学,特别是以汉唐为中心的汉赋和唐诗,作为民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在“第二个结合”中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您多次以现场作画的形式给选手出题,您出版的一套“康震书系”也由您自己画封面和插图,以诗入画、以画入诗,游刃有余。您在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转化等方面有什么心得和感受?

        康震:作画猜诗词的桥段是在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上想到的。当时,我们觉得诗画不分家,肯定会在收视和竞赛节奏上取得不错的效果。我们便尝试在现场作画猜诗,结果很受观众欢迎。

        古人常说诗画一体。中国古典诗歌以写意为最上乘境界,注重营造意境。这是古典诗歌的主旨。中国画特别是水墨山水,也非常注重写意、造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画是一体的,是相通的。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更为形象具体地理解诗境,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赋予绘画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当然,诗歌毕竟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绘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前者的发散性、弥漫性、想象力更强,而后者则更为具象。

        记者:您在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多贡献。近期,您在做哪些相关的工作,可否和我们分享?

        康震:最近我主要在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目前,课题组已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召开了数次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近期计划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系列书系。该书系已经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第二,北师大去年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我担任书院的院长。京师书院有三方面的使命,一是聚焦“发展—治理—文化”这一重大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探索面向“三大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国际传播的新理论、新路径;二是立足“全球发展与治理”全英文专业硕士课程项目,面向全球招收、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青年拔尖人才;三是致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吸引各国青年来到中国,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服务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将京师书院打造成全球化研究、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创新空间,活跃多元的学科交叉平台,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场所和人才培养的殿堂,在此也借着《陕西日报》这个平台,向陕西学术界、教育界的同行发出诚意邀请,欢迎大家参与到北师大京师书院的事业中来。

        第三,我还会继续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参与《中国诗词大会》《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等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经典栏目。另外,我还计划接着推出普及古典诗词的系列作品。

        记者:对热爱古典诗词的人,您有什么建议?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智慧与时代的风貌。诗词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读者希望我推荐一本古诗词读本,我给大家推荐我的《康震古诗词81课》,希望大家能持续热爱古典诗词、热爱杰出的诗人,热爱自己、热爱人生,热爱我们的历史与未来。(记者   孙亚婷   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