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文化艺术--文苑艺林

文苑艺林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去世

发布时间:2018-04-02 17:34:55 浏览次数:1451 来源:三秦都市报  分享:

        昨日下午,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享年75岁。他的家人透露消息后,文学圈内一片惋惜和缅怀之情,作家、评论家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中表达对雷达先生文学批评成就的敬仰和突然离世的哀痛。 
        对陕西文学情有独钟 
        雷达,原名雷达学,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著有论文集《民族灵魂的重铸》《思潮与文体》《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等,散文集《缩略时代》《雷达散文》《皋兰夜语》《黄河远上》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雷达是贯穿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当代重要批评家,是新时期文学的见证者、参与者。他对文学评论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与责任,新时期文学之初,雷达就表现出了他独有的敏感,他往往能对新的文学现象和潮流作出最及时的反映。雷达提出过“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才是新时期文学主潮的观点;最早发现并评述、归纳了“新写实”的思潮。 
        作为西北人,雷达一直对陕西有着一份别样的亲情,他对陕西的文学成就格外关注。雷达对陕西文坛的三员大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颇有研究,他曾在白鹿原上讲述《我所知道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讲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他曾在《陕西“三大家”与当代文学的乡土叙事》中探讨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三人切入农民、农村的不同方式,认为“他们的文学世界是温馨的,是一个浸润着道德理想和传统文化乳汁的世界”;他曾撰文《<白鹿原>的经典相》,对陈忠实的文学情怀、对《白鹿原》的艺术表现力进行非常中肯的评析;他曾论《平凡的世界》,说“最平凡的生活隐含着真正值得记住的东西”;他曾在西安开讲座,告诫陕西作家需更新库存…… 
        近年来,雷达在《文艺报》开设“雷达观潮”专栏,他曾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是要力争做到思想尽量不老化,甚至要有锋芒;要求自己绝不炒冷饭、说套话,要使这些文章密切结合创作实际,提出一些真问题、新问题,如“长篇创作中的非审美化表现”“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非虚构’的兴起”“今天的阅读遇到了什么”“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等。这些文章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雷达观潮》一书,这是雷达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在该书序文中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雷达在文学批评中如同地平线、如同海岸线,对我来说,无论走得多远、游得多深,抬头看,雷达在前边,回头看,雷达在岸上,这时,心里是踏实的。” 
        他有着西北人的耿直 
        昨晚,得知雷达去世的噩耗时,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正在一个饭局上,他告诉记者,雷达的去世让他非常震惊,也非常伤痛。“我惭愧极了,提议全桌人将杯中酒洒在地上,祭奠这条汉子。” 
        肖云儒回忆,雷达比他小两三岁,彼此已经相识有三十多年,两人业务交往比较多,“由于都搞文艺评论,我们经常在各地的评论会上见面切磋,平常也通电话。”对于两人所有的接触,肖云儒说自己是“永远不忘”。“他为我的《雩山》书写过非常长的序言,从他举得例子能够看到,他把我的作品写的、读的非常认真,让我很感动。”业内称雷达为“经得起批评的”评论家,除了以文学评论著称,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在肖云儒看来,作为评论家也好,作为一个兄弟也好,“雷达有着西北人的耿直,又有天水文化沃土上的那种深厚的学术底蕴,他总是用大文化的坐标、民族文化的坐标、土地的坐标来谈,从民族文脉的深处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观点,这种大气是我们当下文艺评论界很多人所不及的。他是中国当代评论作家作品最勤奋,数量最多的一个。他的文章都是大块文章,他的散文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雷达先生的去世,肖云儒言辞哀恸,“他终于可以放下笔,可以休息了,我在事业和为人上常常以他为我的榜样和楷模。”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