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善于通过采访集聚各种正能量,并最终把正能量由小溪汇聚成江河
1.83米的身高,壮硕得像头大熊,跟他握手时,多数人会觉得自己能被他装进去。他眉目慈祥,爱笑,高颧骨上的眼睛眯起来很聚光。
他是汤计,一个做了30多年记者的新闻“老炮儿”。
汤计今年61岁了,一年前,他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的位置上退了休。而退休前的2015年,他跟踪报道了9年的“呼格案”尘埃落定,更为他赢得了一个记者职业生涯中几近所有的荣誉:新华社荣记个人一等功、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CCTV201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为基金化缘
退了休的汤计,却一点没闲着。
每天还是有人找“汤记者”,但他基本上只是给一些建议或意见。
他写的《职责与真相》已出版,内容是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他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平时还在一些大学和媒体讲课。
但目前最牵扯他精力,也是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张罗他的基金。
为新闻人“化缘”
9月27日,“汤计人道传播基金”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汤计说,他这个基金是专门给新闻人设的,也是当下中国唯一的用于新闻从业人员的慈善项目,“我想为记者建造一座丰碑,让杰出的记者永远留在丰碑上”。
汤计拿出了退休前所获的各种奖励10万元,联合了四家认同他理念的企业,一开始筹了总共200万。这是基金设立的必备条件。
但汤计觉得不够,基金成立后,他的退休生活也由每天阅读变成了分分钟在“化缘”。
今年的国庆节,汤计都在不停“化缘”,他多年职业生涯积累的公信力让汤计人道传播基金一个小长假下来收获捐款10万元。
除了化缘,汤计现在紧锣密鼓地在筹备首届“汤计博爱新闻奖”的评审。
这个奖主要用于“褒奖和传播那些为人道公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作品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救助因采写报道等因公负伤或陷入困境的记者或媒体从业人员。”
设计呼格的新墓地
去年中元节,汤计提前两天邀请了所有对呼格案有贡献的人,去呼格新迁的墓地凭吊献花。
离呼和浩特市区30公里远的和林格尔县安佑生态园内的宝珠山半山腰,呼格的墓在园区路边很显眼的位置,墓志铭上写着:其生也短,其命也悲。
呼格案的整个来龙去脉被汤计刻在墓碑背后的不锈钢装饰板上,他觉得这个不锈钢板和大理石质地的艺术墓地设计得很成功,像滴眼泪也像个问号,予法律敬畏,还生命尊严,昭示着真理和正义永远不会埋没。
2014年12月15日,冤死18年的呼格吉勒图终于被法院宣告无罪,那一刻的汤计泪流满面。
汤计说“人太高兴了不是笑而是哭”,之后他双手合十的动作被在场的媒体拍下来,成了经典形象。
现在,又过去了近3年,再叙述这段历史,汤计少了当年的呐喊与感慨,多了掩卷落定后的淡定与思索。
汤计认为呼格案的彻底平反昭雪,从根本上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决定的推出,没有这个,呼格冤案或许会继续拖延下去。
“呼格案真正改变的是刑讯逼供”,现在,汤计在和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原副局长赫峰闲聊时,还会讨论到这个案件在法律程序公正性上的推动。
赫峰认为,现在“以审判为中心”一改过去“以侦破为主”的制度,法律界已经有了共识,即法律剥夺个体生命的过程越复杂,也就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更意味着冤假错案的几率被降低到最低。
重新出发
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观?汤计说,“好记者必须是好人,要有慈悲心和正义感。”
他还记得内蒙古农牧厅农机公司退下来的三十多名老职工送来锦旗的那天,其中一位老人进门就跪下来,他说我代表这些老人谢谢你帮我们要回了200万元的社保金。
“老百姓支援边疆、奉献青春,因为政府失信于民,让这些下岗老职工在国有公司改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成了儿女和亲友面前的乞食者。如果我们的政府认真工作,就不会出这样的事。但是有些人只想当官不想担责,最后还要我这个小记者扛着舆论监督的旗才给解决了,老百姓还要给你下跪。”汤计嘴唇扭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作为一名老记者,汤计也感慨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做了微信公号“汤计典频”,并加入了腾讯的“芒种计划”,“汤计典频”作为首期进驻的公众号,汤计也尝到了不少“甜头”。
“挺意外的,真没想到阅读量增长会这么快!”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在该平台上的所有文章阅读量达到700多万,5月1日,当日文章的原创补贴收入已经破万。
他组建了公号运营团队,队员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还有媒体的编辑与记者。
汤计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新闻多,但杂音也多。“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些经过良好新闻职业培养的新闻人能参与其中,这会使这块新阵地的正能量声音放大,好新闻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