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
初心益坚中国梦
陕西日报特别报道组
201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调研时同村民边走边聊。 (资料照片)
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 (资料照片)
文安驿公社赴县第四次团代会全体代表留念。后排右四为习近平。 (资料照片)
初心不改——青春作证,梁家河作证。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2015年10月21日,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自己40年前插队的梁家河时说。
就在此前一个月,2015年9月22日,美国西雅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深情回忆了自己在梁家河的插队生活,有两句话在大洋上空久久回荡——
“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站在世界舞台向世人阐释中国,习近平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也没有用细微的统计数字,而是选择了一个独具意义的村庄——梁家河,用一个村子的变化,让世人清楚看到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
习近平借梁家河之例特别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这是他的青春所知、青春所得,也是他不变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而这一切,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的洞悉。
伟大人物的成长从来不是偶然的,伟大思想的形成也总是有根源的。
“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
七年陕北生活,七年艰辛磨砺;
七年深入群众,七年负重求索。
习近平收获了成长,更坚定了信念:“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由迷惘到自信,由彷徨到坚定,这样的转变,源自陕北高原带给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要与人民同甘苦。
梁家河七年青春岁月,正是习近平从少年到成人的成长时期,正是他从“不谙世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时期,也是他后来逐步形成治党治国治军一系列重要思想理念的实践起点。
——青春,激扬了一个青春之子的远大志向;
——人民,培育了一个人民之子的坚定信念。
陕北的高天厚土,滋养了一位人民的领袖。他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绕的乡亲。
是的!在习近平心中,“人民”始终处于最高的位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初心”,而“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根系所在、源泉所在、目标所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出于青春,初心归于人民。
初心何出?就在青春奋斗里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习近平
初心磨砺处,青春奋斗时。
40多年前,进梁家河的那道沟是一条很难走的土路。狭窄川道中间,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往山里。初来乍到,偏远、闭塞、贫穷的梁家河,似乎完全不同于想象中的红色土地。
到遥远的陕北梁家河插队,是习近平主动要求的。然而,直到塌下心来,他才真切地认识了陕北,了解了实际,融入了这里的人民。七年青春岁月,习近平在陕北这块革命圣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书写的“真经”。
志当存高远。插队之初,15岁的习近平还没有完成中学学业,他梦寐以求用现代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和头脑。
但1973年,面临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习近平却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干!”
那时的习近平,已经展现出高远的志向、宏大的抱负、独特的人生设计,形成了成熟而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因为如此,七年艰苦历练,习近平成了“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成为梁家河的真正一员,成长为有定力、有抱负的党支部书记。
他把梁家河作为奋斗的起点,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他不仅把人留下了,更把心留下了。这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把他的一切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同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根本利益紧紧连在了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答案就在这里。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梁家河七年知青经历,就是习近平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七年插队岁月,七年汗水挥洒,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成长,也谱写了历史。“可以说,没有梁家河的青春磨砺,就没有今天的习近平总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刘颖慧认为。
心在哪里安放,光彩就会在哪里绽放。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五四”青年节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他自己青年时代人生经历的生动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人生转折的七年,是他融入群众的七年,是他自信心养成的七年,是中国梦源起的七年。”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枣园分院副教授刘金锋认为,习近平等一代知青所表现出来的知青精神,包含了坚定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根扎圣地,魂铸初心。青春唯有和奋斗、拼搏连在一起,才能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才能托起无限宽广的梦想。
梁家河插队的经历,对习近平锻炼很大、影响很深,使他形成了一种“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习近平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琦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经历,对当代青年继承延安精神、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艰苦环境下始终有理想、有方向,不能自暴自弃、失去前进动力;另一方面要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在学习中增长才干,用艰苦奋斗、创新变革的精神去实现梦想。”
七年插队岁月,习近平把自己当成黄土地的一部分,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甘苦与共、休戚相关。他用脚丈量陕北高原的宽广与厚重,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七年对他人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持久的。可以说——
梁家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梁家河是习近平理想信念的基点,是他初心的发轫。
“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党委的老书记说。
“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梁家河的乡亲们说。
“习近平对我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梁家河的年轻人说。
青年习近平是在广阔天地中成长的。正如毛泽东青年时期深入湖南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历一样,梁家河的七年插队生活,为习近平形成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理念和思想,提供了厚实的积累。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扶风县电信公司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卜黎冬,站在梁家河村党支部院子,凝视着“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的标语,深受触动。他说:“在陕北插队的习近平,为人民群众办成了很多实事,值得当代青年学习。青春的我们,也应该志存高远、激情奋斗,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勇做时代弄潮儿,放飞青春梦想,为人民努力奉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初心何为?为民为国为世界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往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个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习近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
谁能主动融入这个时代,并不被这个时代所拘囿;谁能自觉接受这个时代的洗礼,并在这个时代里有创造、敢作为,那么,谁就将成为时代的骄子。
在时代的影响下,习近平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过人的创造魄力。
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他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在实践中解决许多难题、办成许多大事。
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七年陕北插队岁月,给了习近平这些问题的答案。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往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个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习近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1973年初春,大地还未解冻,习近平被县上抽调,与共青团延川县委书记、北京知青陶海粟一起,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
“近平来了,赵家河也变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变了。”回忆起那段岁月,赵家河人记忆犹新。
在赵家河,习近平不仅负责政策宣讲、大队领导班子整顿和生产队干部配备等行政工作,还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与农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他蹲点搞社教只有8个多月,但成绩非常突出,显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展示了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成功只垂青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别人从零开始,而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
担任村干部,他身体力行,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他在工作中总是“想大的、干实的”: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开铁业社,办识字班……
“不管多苦多累,近平都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耍奸儿’。”“我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梁家河的乡亲们说。
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用行动诠释了他的那句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薪火相传的信仰,人民为本的初心;
千锤百炼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道路自信的体现。
如今,走进梁家河,在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修建的沼气池旁,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参观。旁边知青窑的外墙上,有一幅手绘的沼气宣传画。按照当年习近平的设计,画面上的5个人,分别对应着工农商学兵,代表了全国人民。
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习近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见证了他为人民做好事的远大抱负。
“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
这句话,影响了刘永耀日后的人生轨迹,成为他立身处世的基本遵循。他刻苦钻研,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他制作的“波的衍射”幻灯片课件、“小数点移位演示器”教具等,获得国家专利,受到教育部和省上奖励。
这句话,也加深了刘永耀一生的为民认知,激发了他造福乡里的朴素追求。“我做不到给全人类办好事,但是可以给家乡办点好事。”退休后,他开创性地在老家依洛河旁的盐碱地里种出了一池荷花,并打算扩大种植,义务帮助当地发展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池沼气一幅画,一片赤诚为民生。
在陕北,习近平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正是因为有了和农民群众一起劳作的经历,习近平才更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才能更精准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民本情怀的时代宣言——
小康路上,梁家河正阔步前行。
现在,梁家河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新建的石窑洞依山排列,太阳能路灯沿途并立,农家乐、特产店生意红火,乡村旅游、苹果产业效益日渐提升。据介绍,这两年,梁家河人生活日益富足,家家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7万元。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也是最激人奋进的动力。
梦想的阳光,正在照进更多人的现实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年后的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铿锵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百年梦想,曾经那么遥远;
伟大复兴,今朝如此接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开创了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得到彰显。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从梁家河到北京,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不变的是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不变的是兼济天下的胸襟抱负。
正是七年插队艰难困苦的经历,为习近平担当历史大任,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互惠共赢的大国强音——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阐释:“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从此,“命运共同体”成为激荡世界的时代强音。
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到推动金砖国家合作,从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到引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国家元首提出的倡议和构想,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日益发挥出重大作用。
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站在世界和人类的高度,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从梁家河一路走来,从为人民做有益的事,到现在为民族、为全人类谋福祉、作贡献,他初心不忘。
如今,面向世界,习近平发出充满感情的话语:“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矢志如初,梦想终会实现。
初心何往?永远置身人民中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习近平
2017年9月,初秋的梁家河,清水静流,向世人讲述着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故事”。
村头的知青淤地坝里,那一片玉米地正生机勃勃。
42年前的秋天,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这片淤地坝里的玉米也正长得繁盛——那是这块地上长出的第二茬玉米。1974年淤地坝打好当年,第一茬就有收成了。
40多年前淤积起来的这块坝地,成为给村民贡献越来越多的福地。梁家河的群众都还记得,当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一起干实事、谋幸福……
“吃水不忘打井人,永远想念习书记。”
梁家河村党总支部书记石春阳在知青井前感慨地说:“习近平在我们梁家河时间不短,带给我们很多发展变化。他在梁家河真正学到了吃苦精神,学会了实事求是,学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梁家河人,一定要给总书记增光!”
梁家河,这个日益受到世人关注的村庄,作为习近平的磨砺之地、奋斗之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之地、孕育之地,正在写入当代中国史册。
梁家河,作为一个小山村,是普通的,但普通中却蕴含着一种跨越时空、激荡人心的伟大精神。
“梁家河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基层磨砺出的亲民、爱民、为民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他接地气、有底气的从政风格。”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李瑞青说,“梁家河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共产党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要和当地人民结合起来。而要和人民结合起来,一要亲民,对待人民要有真感情;二要爱民,对待人民的事情要有真精神;三要为民,为民干事业要有好方法。”
回望曾经,梁家河村的沼气池在陕西第一个点火成功,点燃的不仅仅是一口灶、一盏灯,更是群众心中的一片光明、陕北高原的几多希冀。
“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采访报道过习近平大办沼气先进事迹的曹谷溪说,“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知青一代,普遍有理想、有抱负,有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怀。这一代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我相信习近平会率领十几亿中国人,创造中华民族的空前辉煌,续写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
谁能走进群众,谁将获得力量。
你与百姓距离越近,你的力量就会越强。
知青时代的习近平,在逆境中坚守理想信念、在困苦中矢志拼搏奋斗。他把自己融入群众,他和百姓有了真情,他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实际行动,感染了众多乡亲,感动了这片黄土地。
那一段艰苦锤炼和上下求索的岁月,使习近平加深了对中国亿万普通百姓的感情,把牢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坚定了治国理政必须心中有民的信念。
习近平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是延安精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他从实际出发,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实践经历,体现了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就是习近平的初心所在。
这种初心,正如习近平后来所讲的:“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
“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
这都是习近平对自己插队时期不断学习、增长才干、服务群众经历的回顾。
梁家河村民巩正荣家珍藏着一顶特殊的帽子。习近平等知青初到梁家河,看到巩正荣的父亲正在寒风中为生产队放羊,就送了他这样一顶套头护脸、防风御寒的帽子。
巩家人深受感动,拿了8个鸡蛋送给知青们作为“还礼”。
他们更亲近了。
后来,这顶帽子由父亲传给了儿子,又传到了孙子,一家三代人先后都戴过这顶“知青帽”。
这份感情,不可谓不深。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之后,巩正荣还写了几首诗以作纪念。其中一首是:
人民送你上大学,
你上大学为人民。
高山深沟留脚印,
七年情深把心留。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与他脚下坚实的土地息息相关,总是与他共同生活的群众休戚与共。
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认为,习近平性格中有与陕北文化相契合的特质,彼此双向互动。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习近平特殊的滋养和熏陶。一方面,他是有理想信念的人,从内心听到了土地对他的召唤,听到了理想对他的召唤,听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对他的召唤;另一方面,在陕北的七年,磨炼了他的人生“定力”,培育了他“能吃苦、爱学习、善思考、敢担当、有作为”的品质。
梁家河村史馆,参观访问的人络绎不绝、心怀崇敬;党支部院子里,重温入党誓词的声音此起彼伏、铿锵有力。
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营学习班学员周品芬,带着“90后”女儿宋碧玮,一起来到梁家河追寻初心。周品芬说,通过对习近平插队经历的了解,她认识到人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行的,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不了事的。不论干什么事业,都要有信仰、有担当。
“习近平就是我们的‘青春偶像’。”宋碧玮感慨道。
从梁家河,到全中国,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正在不断传诵,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章正在精彩续写!
梁家河,从历史而来,向未来而去。
这是陕北高原上的一条青春之河、初心之河。
这是中国大地上的一条奋斗之路、初心之路。
历史将会铭记,河畔曾有一位磨砺者,一位成长者,一位奋斗者,一位引领者。
在这里,他真诚地与人民打成一片,自觉接受生活磨炼,从陌生、孤独,到充实、上进,从迷惘、彷徨,到自信、坚定——
这里有深入基层、紧贴大地的习近平;
这里有知难而进、苦干实干的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