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
本网讯 一个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让神木石峁遗址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人们把这座兴盛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规模大于良渚与陶寺、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的城址称之为“石头上的王国”。5月21日,记者从“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首展开幕式”上获悉,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骨制口弦琴,这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
“石峁遗址位于榆林市神木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山梁上,2012年以来的考古工作,已经揭示出石峁遗址的主体内涵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距今约4000年。其中,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应当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即大型宫殿、宗庙、池苑及作坊的分布区域。”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介绍,经过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的发掘,石峁遗址考古队在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遗物。非常重要的是,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还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
据介绍,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由琴鞘和簧片两部分组成,器身镂刻舌簧,口弦的乐器特征明显。初步统计此次发现的骨制口弦琴达20余件,形制多样,个别琴鞘或鞘头经过装饰。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而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孙周勇说,与骨制口弦琴一同出土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等乐器,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口弦琴演奏自然艺术家陈志鹏介绍了口弦琴的演奏方式并现场进行了演奏,清脆柔和、抑扬顿挫的琴声称得上是天籁之音。据陈志鹏介绍,现代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流行于我国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类乐器。(赵争耀)
“石峁遗址位于榆林市神木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山梁上,2012年以来的考古工作,已经揭示出石峁遗址的主体内涵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距今约4000年。其中,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应当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即大型宫殿、宗庙、池苑及作坊的分布区域。”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介绍,经过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的发掘,石峁遗址考古队在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遗物。非常重要的是,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还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
据介绍,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由琴鞘和簧片两部分组成,器身镂刻舌簧,口弦的乐器特征明显。初步统计此次发现的骨制口弦琴达20余件,形制多样,个别琴鞘或鞘头经过装饰。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而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孙周勇说,与骨制口弦琴一同出土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等乐器,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口弦琴演奏自然艺术家陈志鹏介绍了口弦琴的演奏方式并现场进行了演奏,清脆柔和、抑扬顿挫的琴声称得上是天籁之音。据陈志鹏介绍,现代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流行于我国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类乐器。(赵争耀)